威尼斯人资讯 首届“春杏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方案
发布时间:2017-03-13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校本研训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课改新理念的落实以及对过去一段时间师徒结对等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为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我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特举办本次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

一、组织机构

    成立2017年度青年教师春杏杯课堂教学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朱树松

    副组长:杨崇仪、许玉山

    成员:杜建玉、郑培生、吴思颖、谢克燕、林青、吴慧玲、李孔韧和各科组长。

二、参赛对象

    近三年分配进校的青年教师和公开招考(调入)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应当参加教学比武。

三、比赛安排

    全校10个教研组(心理、体育和艺术外),分文、理两大组决赛。

    1、科组磨课阶段。磨课由各教研组组织,教研室、教务处督查。

    (1)磨课时间:3月15日——4月7日。

    (2)要求:各教研组要认真组织本组的磨课,各教研组组织本组的骨干教师模拟打分,全组老师参与听课、评课,给比武的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在决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决赛前,每个参赛的老师必须有一次公开课,教研组组织全体老师听课,做好录像和考勤工作。

    2、决赛阶段。决赛分文科、理科两大组进行,文科含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政治5个组,决赛选手19人,理科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计5个组,决赛选手12人。3月27日(周一)下午第一节课后在教研室抽签,决赛课选题必须是新课,与自己的教学进度同步,有演示实验的必须当堂做演示实验。

    (1)决赛时间:4月11日——12日,上课教室定在东坡讲堂

    (2)决赛评委:

    文科组长:许玉山,成员:杜建玉、吴可清、王卓、何杰、吴卓才。

    谢克燕(协调)。

    理科组长:杨崇仪,成员:谭德章、林青、许美萍、羊英亮、谢明贤。李孔韧(协调)。

四、决赛评奖办法

    1、评分细则(见评分表)。评价重视创新课堂的理念、教学组织的基本功和课堂演示实验操作技能。

    2、评分办法: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签有“师徒合同”的评委,所带徒弟参赛时不参加评分,取其余几个分数的平均值,从高分到低分设立奖项。

    3、分文科、理科两大组设奖。各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名。学校为获奖的教师和指导老师颁发证书和奖品。获奖者可优先推荐参加上级各类教学比武活动和教研培训活动。

五、优秀组织奖评选

    以教研组为单位设优秀组织奖4个,优秀组织奖的教研组奖励500元。评选办法如下。

    1、评选小组

    组长:许玉山
    成员:杜建玉、郑培生、吴思颖、谢克燕、林青、吴慧玲、李孔韧。

    2、评比方案

    各教研组基本分为100分,按下列条款加分和扣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四个教研组为优秀组织奖的教研组。

    ①决赛获一、二、三等奖的老师,分别按每人次10、8、6分计分;

    ②磨课安排应于3月19前上报教研室,决赛人选于4月10日前报教研室,每迟报一天扣1分;

    ③磨课过程教研组全员参与听课、评课,听课每缺1人次扣2分,无评课记录每个扣2分,每次课后教导处立即收齐听课本,盖印并量化扣分;

    ④决赛准备阶段教研组要精心策划、讨论,充分体现集体智慧,执教老师要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决赛选手要在4月10日前向教研室提交初始教案(本人手写复印件)、修改教案和定稿教案(定稿教案印7份)。每缺交或迟交一个扣2分,经了解没有集体讨论决赛课的扣5分;

    ⑤决赛阶段相同学科的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听课,当节有课的教师自己把课调好。决赛听课每缺1人次扣2分,每次课后教导处立即收齐听课本,盖印并量化扣分;

    ⑥参加决赛教师应于4月19日前上传参赛教案、课件等资料到校园网自己教研组网页,不及时上传的每人次扣2分。

六、设奖

    1、决赛设奖:一、二和三等奖分别为5、7和8名,按300、200和100元奖励。

    2、优秀指导教师:奖励200元。

    3、评委10人:每人奖励300元。4、优秀组织奖4个:各500元。

七、几点要求

    1、强化责任意识。各年级组、教研组及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全程关注,确保教师全员参与、取得实效。授课过程科组全程录像并上传到学校网站-教研动态-课堂录像栏目中。

    2、完善考评机制。教师教学比武情况记入每一位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3、发挥活动作用。把这次教学比武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使青年教师经受一次洗礼,同时也使老教师接受一次创新、生命和文化课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