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预防不良的考试心理
编辑/作者:王极胜        发布时间:2005-01-26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德育管理 >> 心理健康  
    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肠。其实,考试成绩好与差,除与知识掌握及应考状况直接相关外,应考的心理状态以及由它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水平的发挥。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考名落孙山者屡见不鲜,平时成绩平平、大考却一鸣惊人者不乏其人。个中奥秘主要是心理因素。如何调适考试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考试并使考试水平得到最大发挥呢?关键是预防及控制不良考试心理。据某市权威机构的调查分析:去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中16.81%的学生反映高考期头晕,25.38%的学生高考期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女学生在高考期间月经失调,而考前坐立不安的占一半以上,大中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高考期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尤其高。

    本文拟就青少年学生中不良考试心理的表现及主动预防作粗浅的探讨。

    所谓不良考试心理,是指由于心理失衡而产生的对考试水平正常发挥有消极作用的心理活动。其表现主要有紧张畏惧心理、焦虑忧郁心理、自卑羞愧心理、投机侥幸心理、敷衍应付心理等,具体表现及心理特点是:

    1.紧张畏惧心理。有这种心理的考生一听考试就如临大敌,有的甚至借故逃避或拒绝考试。造成紧张畏惧心理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怕考不好老师批评,家长埋怨,同学瞧不起;有的是怕考试失利影响到编班、分科、升学等愿望的实现;有的是对考试的成绩、名次等期望值很高,但又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论上述哪种原因,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极少数考生只是单纯性的心理原因,他们对考试严肃的气氛、紧张的场面心理上不适应,产生了一种不可鸣状的紧张、胆怯等心理反应。(北京某中学的一名女生成绩很好,名列前茅,老师、家长、学校均认为其肯定考上清华大学,该女生就是因为害怕考不上怎么对得起老师、家长和学校的紧张畏惧心理,结果只考上北京科大)

    2.焦虑忧郁心理。这种心理与前述的紧张畏惧心理有许多相似之处。有这种心理的考生把考试结果看得过重,有的把考试当作对自己命运的“定音锤”,有的把考试当做是对自己能力、水平评价的唯一因素,还有的是怕“砸了锅”后“无颜见江东父老”,等等,往往产生考前焦虑综合症及突发性神经衰弱等现象。

    3.自卑羞愧心理。有这种心理的考生开始学习比较努力,但成绩一直不好,屡考屡败,因而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考前复习不够主动,发展到比较严重时便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我读高三时的一个同学原打算读高四,因为高一、二时好玩错过很多时间,到高三时虽然很努力,但每次考试均很不理想,可贵的是他在打算读高四时一直没有放弃继续努力,结果考了个省线。)

    4.投机侥幸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不作认真全面的复习,依赖于老师考前圈重点,有的是凭小聪明猜几个自己认为是重点的题死记硬背碰运气,还有的是靠投机取巧。

    5.敷衍应付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由于平时成绩不好,明知自己考不好,本不愿意参加考试,但由于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被迫参加。于是走过场,敷衍了事。

    不良考试心理错综复杂,以上所述只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心理及其特点。形成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涉及到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本人的人格特征等方方面面。预防和控制这些不良心理,需要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下面仅就考生如何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谈几点建议。谈到高考夺魁的经验,心理素质是关键。据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非常关注去年44名省级高考状元同时考取北大一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谈话和标准化心理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中的32人做了跟踪调查,北京部分高三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测评结果中,平均得分是3.67(满分5分),而我们调查的32名状元们的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分都在4分以上。其实高考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及其应用能力的检查和对心理素质的检查。考试心态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只有在放松的心态下,才会爆发灵感,超常发挥。分析状元们的高考心态,一个共同点是基本都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把平常考试当作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考试。他们走上考场时,情绪稳定,心情激动、高兴,而不是紧张,心中充满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的感想。

    第一,增强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关键。增强自信心能使人在战胜恶劣环境、摆脱不良情绪的基础上,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上的矛盾,以欢快、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它还能使人重建合理的情感结构,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更有效地化解生活中的忧愁烦恼。上述种种不良心理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自信心正是保证考生从容应考的最根本的心理准备。要做到自信,就要注意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相信自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别人能办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办到。即使现在比别人差,并不意味着永远比别人差。在这种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大脑皮层易于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复习过的知识印象深,考试时便能做到有效再现。有一句格言说得好:“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发现自己并不比巨人矮多少。”

    第二,正确对待考试。种种不良考试心理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考试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考试作为一种学习的检测手段,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只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需要,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公平性,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考试的结果尤其受试题的难度、效度、信度以及评卷人员本身素质和倾向性等因素影响。相同的测试内容,相同的测试对象,用不同的测试题测试,结果往往不一样,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不能把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衡量人的能力、水平的唯一依据,不能因为考得好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得,考得不好就悲观丧气,自觉低人三分。更不能把考试当作是决定个人前途的“定音锤”。人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更何况“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要正确对待考试,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辩证地看待人生、社会,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顺境和逆境、升学和就业、成功和失败等,使自己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而保持心理平衡与稳定。

    第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所谓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或成果。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要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制定的目标就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经过努力切实可以实现,也就是常说的“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根据这一道理,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失去进取心,也就失去了驱动力。奋斗目标确定后,还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较易达到的阶段性小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导向,自我定向控制,分阶段实现小目标,最终导向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大目标,小步子”。这种做法可以使人感到目标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际,使人易看到学习的进步和阶段性成就,有利于提高期望值,使人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预防不良考试心理的产生。

    第四,正确地评价自己。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对待不足和局限性,并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原因,才会有对自己比较准确的评价,找到较为准确的位置,对考试结果也就有了一定的预见和心理准备,就不致出现考前心理失衡。

    第五,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指个人在心理形成过程中较为稳定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品质的总和。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人格中最核心的内容。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调整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来说,牢固地树立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信仰,保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和谐一致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唯有这样,才能永远地保持心理健康。要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就要注意处理好和老师、同学及亲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家可里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当然,要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但这并不能否认自我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们通过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是完全可以实现自我评价并达到较高的准确性的。

    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还要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宁静、愉悦的心境。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能使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变化不定的情绪,能使人心理失衡,甚至导致心理疾玻,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还要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这是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的最佳方式。有理智的人遇到挫折,能排除情绪的干扰,冷静地审时度势,迅速摆脱消极的心理反应,保持心理平衡。他们总是把困难与挫折看做是磨炼意志力的机遇,总是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挑战,经受考验。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自信心和灵活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纪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