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材的约束
编辑/作者:符哲        发布时间:2006-03-20      阅读:4201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生物  
背景

    新课程的基本观念中有一个具体目标:“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但一直以来,在传统的知识观念支配下,教师与学生都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处境,从而丧失了鉴赏知识,批判知识和发现知识的信心、勇气和资格。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特别是在对待教材知识(内容)上,我们都一直很迷信教材,认为教材知识(内容)都是正确的,从来都不敢怀疑和批判教材知识(内容),哪怕是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

案例描述

第九周周三晚上,我到115班下班辅导,这是我到那大中学后第一次到该班下班辅导。该班的一位男同学指着教材里的一段内容对我说,他觉得这一段内容表达有点问题。[附]“这样,我们对细胞的多样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核细胞多种多样,原核细胞多种多样,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不一样。那么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哪里呢?请观察图1-4和图1-5。”







我接过教材一看,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内容,但不是我教的,过去,我也没有很详细地看过这一段内容。心理就想,教材内容怎么会有问题呢,是不是该生看到我是刚来的,故意捉弄我?我就问他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他指着教材里的一句话“那么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哪里呢?” ,图1-4和图1-5按照这句话的表达,那么图1-4应是真核细胞模式图,而图1-5应该是原核细胞模式图。实际上图1-4和图1-5种的细菌和蓝藻恰恰都是原核生物,经该生解释,我茅塞顿开,明白学生的怀疑是正确的,解释是合理的。于是,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赞扬了他怀疑教材,敢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勇气和思维品质。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询问了几个学科老师,我们都认为教材文字内容是真实的,图示也是真实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弄巧成拙”的结果是因为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匹配图示,或者说忽视了图文并茂的作用。

反思与分析

首先,选入的教材当然是优秀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文,但是,这并不是说教材反映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仔细推敲研究的话,有些入选的教材文章还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的。何况这本教材(即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在我们课改区才试用不到二年,里面难免也存在一些不妥之处。也正因为如此,教材在选编时就已经做了修改,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会因为时代的推移、认知的深化,而重新修订或更换。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认识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正处于批判性思维旺盛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天性。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准备。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旺盛时期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或鼓励,那么,无疑对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反之,则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再次,一些教师过去不曾注意的问题被学生发现后,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尤其可喜的是由于“怀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敢于怀疑到善于怀疑,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由于怀疑,迫使教师重视自身的学习与钻研,使教师的教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到点子上。给教材怀疑,不失为一种提高生物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