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之动态生成式教学策略
编辑/作者:李新芳        发布时间:2011-03-08      阅读:5245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化学  
摘要:本文尝试了采用动态生动式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有效教学,并提出了从备课开始,就要为教学的动态生成作准备、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利用课堂实验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利用习题教学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策略。

当前,我们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经过第一轮的“摸、爬、滚、打”之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老师应该关注的焦点在哪呢?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以往我们的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堂中过于强调预设,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完成这些目标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等等。从本质上讲,这是以教师为本的教学,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它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很辛苦,可是教学效率却不高。我们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认)这种“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教学框架,而应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希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2]。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上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预设思路教学,而是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3]。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事先也有设计,但是随时准备修改自己的讲课内容与讲课思路,只以学生是否有所思、有所得为准,而不企求必须完成教学计划,更不把自己原来的设计强加于学生。
下面尝试结合实例谈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策略。
1.从备课开始,就要为教学的动态生成作准备。
动态生成式教学并不是说不需要预先设计,恰恰相反,精心预设能保证教学朝着科学的目标前进,预设的问题情境能将学生逐步带入有意义的问题和思维过程,让学生乘势而上、提出有思维深度的新问题。在精心预设之下,生成的东西无论是否是教师提前预想过的,都能对达到教学目标起到正面作用[4]。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教材编排目的,前后知识的衔接,知识的功能价值定位,深广度的要求,学生的认识水平,三维目标的确定等等。也就是要理清知识线、情意线、问题线、活动线、学生发展线等几条线索。在实施教学中这些线索还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如我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处理的:在分析了知识线、情意线、问题线、活动线和学生发展线之后,针对学生发展线中的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设置了灵活的诊断方案:让学生(或师生)列举本质不同的3个化合反应、2个分解、2个置换反应、2个复分解反应和1个不属于四大类型的反应,再分别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是否得失氧”角度进行分类。若学生对已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不清楚或遗忘了,则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步步引导。在过渡到新知识时设计了一个钠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能否明确“燃烧(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有氧参加”这一设计意图,还需要老师进行有效引导,把学生的动态生成引向“燃烧与氧气的关系”这一核心。
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现场动态生成性的问题大多数是比较凌乱的,有价值的问题相对较少,因而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老师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提炼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还要总结出一个顺序,而这并不是大多数老师能够驾驭的。因此,在动态生成式教学设计时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预先准备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平时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化学常识、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素材和新的化学发展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2. 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
传统的教学不鼓励独立思考,老师所谓的提问与启发多半是结果性的,通过问答使学生最终说出老师预期的结果。老师的目的是明确的,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预计好的。久而久之,老师的提问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学生只会回答(甚至不用回答)不会提问,更不会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5]。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只是一两句单调的提问,而应该是一系列有明确指向性的提问,形成能使学生进行明确指向活动的提问。提问的指向是方法、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甚至有些问题可以不在乎答案,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我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时是这样进行课堂提问和动态生成的:
(1)、展示一瓶硫酸铜溶液和一瓶氯化钡溶液,问硫酸铜和氯化钡主要以哪种粒子形态存在?(学生已经知道这些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为离子。)
(2)、分别把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过量)、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让学生对比两组实验现象,分析后指出沉淀物是什么?这说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了,哪些没有反应?
(3)、上述反应发生在哪些粒子之间?你还知道哪些离子之间能够发生这样的反应(生成沉淀)?
(4)、是哪种物质使得酚酞试剂变红?又是哪种物质使已变红的酚酞试剂变回无色?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一过程表示出来吗?你还知道哪些离子之间能够发生这样的反应(生成水)?
(5)、气泡是由哪些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产生的?你还知道哪些离子之间能够发生这样的反应(生成气体)?这两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物质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试试看,你能不能用化学方程式把它们的不同表示出来?
(6)、你能归纳出哪些离子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吗?说说看,你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7)、说说看,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离子反应有了哪些认识?
当进行到第二个问题的第一问时有学生问道:“哪氯化铜呢?初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里还有氯化铜生成。”我首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表示赞赏,然后指引学生回到第一个问题中寻找答案。但我很快发现这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决定临时加入个探究活动——把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后产生的沉淀过滤掉,取上层澄清溶液,让学生设计方案探究其中都含有哪些离子,我则在一旁适时加以引导。很快,有个学生发现桌上的试剂中只有硫酸铜和氯化铜溶液显蓝色,其余的均为无色。经过小范围讨论后很快得出是铜离子的原因,于是就确定了还有铜离子存在。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设计出了各种探究方案,相互比较后选出两种最佳方案实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除了铜离子外还存在氯离子,硫酸根则检验不出。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老师进行了适时的引导,学生马上领会了离子反应的含义,并总结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的发生使得溶液中相应离子的数量(浓度)减少了。”。
这堂课虽然没能按原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从学生反馈上看效果很好,课堂氛围空前活跃,学生们都兴趣昂然、非常投入,精妙的设想、独特的见解层出不穷,师生共同擦出了思维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离子的检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到了探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还无意间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常见的难题——离子反应的实质,这比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强百倍。因此,本人觉得这堂课“浪费”一些时间是非常值得的,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利用课堂实验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有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仍至实验的失败等等。可以说,化学实验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摇篮,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异常、甚至失败的原因,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进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NaOH和O2 ,让学生在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并振荡。实验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学生觉得这一现象出乎意料、不可思议,正处于期盼、渴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这是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训练思维方法的良好时机。于是我就改变了教学的预设,组织学生充分思考:“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证实你的猜测?”。学生提出了几种可能原因:①有反应产生的酸中和了NaOH;②温度过高;③被反应中生成的氧气影响;④可能碱液浓度过大;⑤被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别的物质影响。瞧,学生的反应多敏锐、思维多活跃!接下来,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学生一起来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假设。经过实验验证,最终证实了第五种猜测是正确的,溶液褪色是因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2O2漂白的结果。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了Na2O2和H2O反应的性质,同时也了解了H2O2具有漂白作用,学会了怎样面对出其不意的新问题,切身体验到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虽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但整个过程学生都很投入,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浪费”一些时间应该还是值得的。
4.利用习题教学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维目标”,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习题教学中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教师要正确面对,要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才会有教育的机智和智慧,课堂才能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即是暴露学生各种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与学生的错误辨析中实现教学的生成。
如我在进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习题教学时遇到这么个问题:在化学2 P69(人教版,2005•7)中有这么一道习题:下列物质中可以用来鉴别乙酸、乙醇、苯的是(    )
A、金属钠     B、溴水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溶液
选A项的学生认为钠与乙酸反应要比乙醇剧烈,而钠在苯中不会反应;选B项的学生认为溴水具有氧化性,与乙酸混合无明显变化,与乙醇混合会褪色,而与苯混合则发生萃取作用;选C项的学生认为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碳酸钠溶液与乙酸混合产生气泡,与乙醇混合无明显变化,而与苯混合则会分层;选D项的学生认为紫色石蕊溶液遇乙酸变红,遇乙醇无明显变化,遇苯则发生萃取作用。教参答案是:C和D。于是我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A、C、D项都正确。
如果此时老师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永远都只有教师和书本是对的,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就必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敢说或不愿说,逐渐变成不愿想,终止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胎死腹中”,这叫“问题止于老师” [6]。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探索的机会,并且让学生多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不能拘泥于一些现成的结论。
总之,化学课堂是最能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多样性与生活多彩化的地方,也是最有条件激发每位学生思考与交流、产生新问题的地方。而这些疑问有时并不是已有的教学经验或预设中已有的,所以,只能靠师生共同探讨用猜想、实验验证等方法解决。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期达到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
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在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化学学科面前,我们老师不能自诩权威,要在充分准备和预设的前提下,以真诚的姿态、同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与学生一同投入知识的发现过程,让课堂成为师生享受生命、共同进步的合作平台。此外,老师还要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唤起他的力量,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让学生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给学生一点阳光,让其尽情灿烂!

(本人荣获2009年儋州市有效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余文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中小学教育,2007(8)
[4].李培林《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阈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课程教材教法,2007,(7)
[5].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5)
[6].李琼、李玉菁《小学数学课堂对话的特点:对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的比较》, 课程教材教法,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