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个平等的课堂氛围――《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
编辑/作者:冯公美        发布时间:2006-03-17      阅读:5952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化学  
一、背景分析:

在以往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了倡导“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三种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赶进度,经常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抹杀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师生之间根本谈不上 “对话”,学生就成了被动的倾听者,机械地接受知识,从而也最终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从学习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案中,我认为本节的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自己能胜任,就把演示实验下放给学生,把本节课定为学生实验探究课。课前将学生分为六人实验小组。



情景一:各实验小组先观察钠的外表,发现刚从煤油中拿出的钠根本不是书上描述的银白色。小刀切除表面后才露出“庐山真面目”――银白色金属光泽,继续裸置在空气中,小块钠很快又变暗,然后变潮湿,最后成白色粉末。(学生议论纷纷,讨论热烈。)

我仔细一听,同学们在讨论“白色粉末是什么?”

有的说:是碳酸钠。

有的说:是氢氧化钠。

我很肯定地说:我认为是碳酸氢钠。

有个声音不服气地说:你怎么知道就你对呢?

我:让实验事实说话。那么,用什么方法证明各自的结论?

学生又交头接耳,有人用试管做实验。我看到李霞那组做好了,就请她发表意见。

黄万珍:我们的结论是白色粉末为碳酸钠。

我:你们怎么实验验证的?

吴子良:我们把白色粉末装入小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碳酸钙不溶于水,为白色沉淀;碳酸氢钙是溶于水的。所以,我们认为白色粉末为碳酸钠。

大家报以赞同的掌声。

我(诚恳地):是老师弄错了。(同学们很兴奋,觉得老师与他们是在平等地讨论,兴趣更浓了。)

我:能否写出一系列的变化呢?

同学们都认真地书写。

我请陈行帅到黑板书写出变化给大家看:Na → Na2O → NaOH → Na2CO3 。

调动学生们用已学的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检验的有关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直观、深刻地认知了钠柔软的质地和活泼性以及保存方法。



情景二:

大家开始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我在各组同学中巡视,我发现李大锦一组没有按书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我饶有兴趣地观看。看大家基本完成了实验观察和记录后,大声地请大家停下来,让李大锦一组,带着他们的实验装置,上讲台展示给大家。

首先请李大锦说说为什么把绿豆大的小钠块固定在大头针下端,改用这个装置,而不用书上把钠投入水中的方法。

李大锦:我认为钠与水的反应,与锌与稀盐酸的反应相似,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可采用相同的装置,但是钠与水反应太快,不好控制。在课外参考书上看到用大头针固定钠的方法就用上了,只要把大头针拔出来钠就会与水接触,反应开始。

我:李大锦一组同学的肯动脑筋、敢想敢做的精神,全班同学应该向他们学习。他们从锌与稀盐酸的反应装置迁移到钠与水的反应装置上的思维方式,是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家热烈鼓掌,李大锦等同学满脸通红,既兴奋又不好意思。)

我:那么,钠与水的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用什么方法?(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尤其是郭俊鼎一组。)

郭俊鼎:我认为可用收集氢气的方法来收集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的气体,依据是书上实验方法是排水法收集气体。

我请他们上来安装好收集装置。          

我:我来做一下实验,看看我们改进的装置是否可行。          

我做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结果收集到1/3试管的气体,靠近火焰做爆鸣气实验声音很响。

同学们议论纷纷,他们按书上方法做 ,声音很轻。        

郭俊鼎:收集到的气体纯度不同,书上方法收集的气体纯,按讲台上的装置收集的气体不纯。但都可以肯定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我:有什么方法使讲台上的装置制出纯净的气体?

同学们又陷入积极思考和动手实验中,只听得郭俊鼎一声响亮的“有了”,大家都停下来,把头转向他,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

林本位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 我认为这套装置中都充满液体,收集到的气体就纯净了。

我赞许地看着他,问:怎么才能做到呢?

林本位:提高石蕊水溶液的水位,与塞子间不留空隙。      

吴延江:在乳胶管中也装满水,否则也会带来空气。

我按最后方案做了一次,效果不错。

我故意逗他们:我认为我们化这么多时间改进,还不如原来书上的实验方案。

同学们不干了,与我据理力争。大家一致认为最后的实验方案,把钠与水反应以及生成物的检验综合在一起较为合理,而且克服了书上收集气体较难操作的缺点,只是收集到的气体的纯度比书上的略差,所以,各有千秋。

我提议大家课后再动脑筋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创造的闪光点,并使星星之火燎原,使师生共同沉浸在争论、探索的快乐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生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景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肖定安同学提出:“钠与水反应这么容易,是否只要有水的存在就能反应?”

我说:“当然!能否用手直接拿钠?为什么?”

王冬梅同学说:“不能,手上有汗水,与钠反应会灼伤皮肤的。”

肖定安同学又提出:“那么钠能与所有的水溶液都会反应了?!”

我一听很好,本来没有想到第一课时就拓展的,李刚同学既然提出了,不如趁学生兴趣正浓,先探讨这块内容,就说:“我们不妨试一试,那么试哪些溶液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统一在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大家的依据是酸、碱、盐各一种。我补充了硫酸铜溶液,马上拿来这四种溶液,我强调注意钠块的大小,在大烧杯中做,盖上玻璃,注意安全。

学生各自分组实验,然后向全班描述各自的实验现象。大家就产生的现象的差异,解释现象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在各自的阐述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对钠的性质的正确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快的创造色彩。



三、课后反思:

1、本节课后,最让我感慨的是我和学生共同营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这儿的“对话”不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景中的教学对话,而是指“对话教学”,即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在对话和合作中完成知识的生成和构建,“对话教学”追求教学的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和更新。

2、平等的课堂中教学内容有时随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的需要随时调整,遇到问题,决不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内容”搪塞过去,认真地分析该问题与本节课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把课堂变成真正的对话的场所,真正平等的课堂。事先定出的有些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可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或调整以后的课时来完成。

3、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必须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子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主体” 的地位和权利,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以前,有学生在讲课中提出问题,我惟恐自己的思路被打断、打乱,从而影响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内容完不成,有时就简单地把答案公布一下,或者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探讨。”而本节课,我极力以学生的问题为重,把教学内容作相应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有些平时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思考和动手实验,改变了平时只听老师讲授和看老师演示实验的习惯做法,全班参与到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讨论的学习中;带着意犹未尽的学习兴趣,在课后很好地完成了作业,并进行了学习上的累积,即对知识的整理、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同时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和更好的实验改进。

4、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必须有个令人信服的激励机制,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创造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5、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必须改变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前不但教师要做好准备,学生更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多渠道搜寻相关知识、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教材中实验的改进,等等,学生写出学案,教师在批改学生学案后,写出详细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平等的对话,否则,还会陷入教师“一言堂”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