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和酸雨教学案例
编辑/作者:吴岩英        发布时间:2006-03-17      阅读:6585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化学  
背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化学教育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且在德育和美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培养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通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来落实“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满足社会需要。”

我认为: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而这又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长期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酸雨是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结合化学知识了解人类认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酸雨的形成、认识它的危害性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动力,有利与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本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测定的雨水是否属于酸雨”来激起学生强烈的了解酸雨相关概念的求知欲,利用录像、思维地图等多媒体的多种教学媒介的功能,极大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培养上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实验的优势。

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成展开,学生似乎更容易接受,也能在课堂内进行协作、交流,把课堂作为交流的场所,体现课堂内外以学生自主学习的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情境]前几天这里下了二场雨,现请同学们测定一下这些雨水的pH值。(6~7)

[讨论]这次雨属于酸雨吗?

[问题]什么是酸雨(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知道酸雨pH小于5.6)

[录像]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思考]同学们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解释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练习]写出SO2形成酸雨的化学方程式(介绍可逆反应)

[小结]酸雨有那些危害?(学生能根据录象资料进行归纳)

[问题]那么,SO2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实验设计]根据制备SO2的化学原理设计实验室制取 SO2 的装置。

至此课堂教学进展顺利,学生的学习气氛也很浓烈,效果很好。

二、SO2的性质

1、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SO2 的性质(漂白、酸性氧化物等)

实验
现象
结论和解释

SO2通入石蕊试液
  
  

SO2通入溴水
  
  

(1)SO2通入品红溶液

(2)加热
  
  

(1)氯水加入品红溶液

(2)加热
  
  

SO2通入变红的酚酞溶液
  
  


[探究] SO2和氯水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后现象不同,讨论它们漂白的原理是否相同?

【思考】氯水和SO2都具有漂白作用,则将1mol SO2通入含1molCl 2的氯水中,所得溶液的漂白作用强吗?

[练习]将SO2通入显红色的酚酞试液中,发现红色消失了,主要是因为SO2具有(  )

A、漂白性B、还原性C、氧化性D、溶于水后显酸性

要证明你的结论可否用实验来验证?

[问题]既然SO2会污染环境,刚才同学们在教室里制造了大量的SO2。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设计一套环保型的实验装置。

三、酸雨的防治

[课外研究]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防治酸雨的对策的研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

教学思考:

由于SO2对空气的污染,所以把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由两位学生来完成。课前我试了装置没问题,可当学生进行实验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却发生了:制气装置中反应已经在进行,可石蕊试液却不变色,时间在无声无息地流逝,这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漏气,于是就把塞子拧紧,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于是我又给制备装置稍加热,实验现象终于出现了,后续的实验也逐个完成,可这已耽误了不少时间,在完成了练习后下课铃声不适事宜地响了,于是我只能把实验设计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完成。

课改课程的设置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三大板块,也强调利用现代先进信息科技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本课中我努力贯彻课改理念,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精神,把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学习整合在课前、课内、和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同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由于实验过程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而没有完成目标,但由于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已经考虑到一些偶然因素,所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互补性,有很大的机动性,课内不足的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弥补,也可以把学生的学习阵地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我认为这也符合课改精神,不一定是件坏事。

当然,教学的准备必须要充分,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这次装置漏气的原因是我没有估计到的:课前准备时我每个实验都认真仔细地做过一遍,很顺利;后来考虑到试管已用过,于是我叫实验老师换了一支大试管,保证其干燥便于学生操作,而其中忽略了在一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是教学的失误,以后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前让学生查资料,课后还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交流和评比,有时还可以让他们制作化学小报,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改前沿阵地的老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切实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大胆尝试,在失败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创新,科教兴国的伟大方略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