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让给学生——《喷泉实验》教学案例
编辑/作者:羊英亮        发布时间:2006-03-17      阅读:5688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化学  
一、背景

我这个案例的背景是在04年任教高一的时候,有个学生跟我提的一个意见而产生的!记得有一天我身体有点不舒服,正好那天我的课又很多,上完109班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了110班,这时有一位学生看到我很累的样子,就对我说:“老师你每天讲得这么多不累,才怪,不如把一点时间让给我们”。当时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的办法,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好基础。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喷泉实验》专题研究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尽可能的把课堂让给学生。

二、过程

在上课前我把我这节课的目的告诉学生,并说明这节课是由他们来完成的,同时把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建议印发给他们。让他们回去找资料、回去准备。

(一)研究内容    

     1、喷泉实验的原理。

     2、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对喷泉实验的影响。

     3、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的使用有何要求。

     4、喷泉的颜色、装置的改进。

(二)、研究建议

1、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明确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

2、探讨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受力情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说,明确原理。

3、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气体溶解性大小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建议设计三个方案:

    (1)易溶于水的气体(NH3)。

    (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O2)。

    (3)难溶于水的气体(O2)。

    4、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吸收液是否存在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像O2、H2S、CO2、C12等气体,不用其他吸收液,仍用水可否形成喷泉,研讨装置的改进。

    5、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试剂(或药品)研究喷泉的不同颜色。

    6、将材料进行汇总,加以讨论,在班级进行喷泉实验设计评比,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设计的各种装置原理采用竞猜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三、分析与思考

1、本节课是以设计喷泉实验为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处于兴奋状态,来研究讨论产生喷泉的原因,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接着,请学生回忆中学阶段已学过的气体,根据它们溶解性的差异,分成三类:难溶于水、能溶于水、极易溶于水。我以氧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氨气极易溶于水为例,设问它们与水是否都能产生喷泉?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同学讨论的结果。根据氨气所看到的现象,追问同学要使二氧化碳气体也同样产生喷泉,那么可以将这里的水溶液改成什么溶液?同学又展开热烈的讨论,结果有的说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有的说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看到时机成熟,我就对他们的设计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如何使氧气和水也产生喷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我找到了他们设计中的共同点:增大外面的气体压强,让它们也同样产生压强差。请学生大胆的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来改进课本装置,提出一些合理的方案,以次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方案进行归类。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评析,对学生大胆地设计、敢于创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学生寻找出最佳方案。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2、我在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时,应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去指导以后的实践。因此,请他们结合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联想到了火山爆发、学校的喷水池等等。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同学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效果很好。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同学们一致认为,这堂课教学设计即流畅、又有新意。对化学学科中落实综合思想作了大胆的尝试,将物理和化学知识有机融合、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恰当运用“设计”“联想”等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的改进方案设计及展示交流,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养成。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平等相处,形成民主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做到了真正的把课堂让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