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统一
编辑/作者:陈守金        发布时间:2006-03-21      阅读:6036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物理  
一、设计背景:

我上这节课的内容是山东版物理选修1-1里第四“揭开电磁关系的奥秘”的第一节“磁生电的探索”,授课的班级是高二(17)班,是个文科班。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电磁感应现象,同时也是难点内容。而电磁感应现象里就涉及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是个难的内容,特别是相对于文科生来说就更难了,这个难点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来突破的。因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一些相应的实验器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探究学习。下面是一段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片断: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经过预习,是否已经了解我们的实验器材了呢?

生:了解了!

师:不过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在电流表的读取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生:能检验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强弱、还有电流的方向。

师:对,实验时,我们可要好好地记录和利用这些信息呀。

师:接下来,由各小组代表来发布自己的实验方案。

……

师:很好!各小组的实验方案都是可行的,并且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关注到这两点:第一:各实验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第二: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第三组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猜想:在现有条件下,怎样才能获得更大电流?请问第三组的同学,你们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生:我们觉得获得感应电流的方法很多,但有些方法会受到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就想在这些条件允许下,能否获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观察到最大电流值。

师:好,希望你们能找到这个好方法。

学生实验:学生实验现场很活跃,学生们除了按实验方案进行外,还不时突发奇想地改变实验方法,例如让条形磁铁横着靠近线圈,或让线圈绕着磁铁转等。

……

师:现在由各组总结一下实验结果。

生:第一:我们验证了: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师:这样的电流就叫什么?

生:感应电流。第二:在不同的实验中改变电流方向的方法也不同。在这几组实验中,改变磁场的方向、改变导体的切割方向、改变条形磁铁的运动方向、改变滑片的运动方向等都能改变电流的方向;第三:电流的大小跟磁场的强弱有关、跟线圈匝数有关,特别是跟运动速度有关。

师:“特别”跟什么速度有关?能进一步说明吗?

甲:实验前我们不是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怎样获得更大的电流吗?结果我们发现,在现有条件允许之下,只要加大切割速度,就能获得更大的电流;加快条形磁铁的运动速度也能获得更大的电流;滑片的滑动速度变大,观察的电流值也会变大。

师:说得很好!

生:老师,我们把滑片滑到阻值为零处,然后只用开关控制电流变大、变小,发现电流表的指针改变很快,并且都满偏了。

师:这一现象能不能用刚才的分析解释呢?

生:能!因为电流的改变太快了,几乎是瞬间改变。

师:但这一做法不妥。

生:为什么?

师:你只要弄清开关与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就可以了,想想看。

生:我想,开关是用来使电路闭合或断开的,也就是使电路是否要工作,滑动变阻器才是用来改变电流的大小的。

师:对,还有呀,滑动变阻器有保护电路的作用呢,如果不加以控制,电流过大,会怎样

生:会损坏电流表。

师:对!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敢于打破已知的传统步骤,用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实验,这种探索精神值得发扬。但是,自己的创新行为也不能违背常识,违反其科学性。这就包括要了解各实验器材的功能及其使用条件了。

……

三、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要在理解中应用,并在应用中加以渗透,本节课蕴含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中学生的预习、实验方案的设计、甚至实验过程中的那种“自我投入”行为,以及归纳总结都能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性,即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控制、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这一理念的实施更能符合物理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虽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既定的,结果是已知的,但探究过程才是重要的,结果要在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和采用的方法是有差异的,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才能不断审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有所反应,并能调整自己,以便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也是本节课所蕴含的课程理念之一。

在本节课教师的表述中可见,教师并非把某种方法或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课堂情况的发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这不但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还体现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就成了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本节课中教师正是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