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一课的教学案例分析
编辑/作者:曾云        发布时间:2006-03-17      阅读:5192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物理  
本课是选修3-1物理《磁场》这个单元的重要内容。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本人在这节课中就是遵循学生这一认识规律通过探究式教学来进行授课的。

下面就这节课在上课过程中感到满意和不足的地方作分析。其中较满意的有:

一、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合理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 11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垂直射入磁场的带电粒子在洛伦磁力的作用下会做什么运动?

2、实验演示:没磁场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垂直射入磁场时做圆周运动。

3、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引导,用上节课有关洛伦磁力的知识和高一有关向心力的知识,理论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场的带电粒子在洛伦磁力的作用下会做匀速圆周运动。

4、课件模拟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别注意向心力(洛伦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让学生推导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

6、实验演示:改变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应强度B,观察半径的变化

7、课件模拟:改变m、v、q、B,观察半径的变化

8、课件模拟:两个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样的磁场中运动,观察周期是否相同。

9、通过例题一(题目略),巩固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让学生先演算,老师把学生做的情况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然后点评。

10、讲评课本的例题,让学生先思考,提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老师再讲评,并指出这就是质谱仪的原理。老师进一步详细讲解质谱仪的构造、原理及应用。

11、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重视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他们的人格、品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了一些物理学史的介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效果较好。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恰当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章节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要选择最有利于开展整合的章节内容来发挥整合的优势,而本节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环节紧凑,层次感强,条理清楚,实验现象解释透彻,突出了物理学的特点,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得到了展示。

五、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猜想,然后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论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场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做匀速圆周运动,接着让学生推导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问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演算,并把演算结果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无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六、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例题巩固,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推导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公式,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质谱仪可以测定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在现实中的运用。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总之,本课题教学在教学目标上,顺应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部分的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质谱仪时显得太匆忙,有前紧后松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应该把这节课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一小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

三、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不够,特别是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探究式学习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