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春节文化探寻
编辑/作者:黄惠萍        发布时间:2006-03-21      阅读:10063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语文  
【背景】

很多传统节日已被人们逐渐冷落、淡忘,惟有春节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春节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民俗文化,它涉及自然界的发展、变更、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春节日益被简化、改造,。每代人眼里的春节是不一样的,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热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必修2“梳理探究”有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讲到这个内容时,离2005年春节有半个月时间,我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的文化视点,布置了探究性学习任务:调查家乡的春节习俗和地方文化。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4、凭借“春节”这个文化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进而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时间安排】2005年1月底到2月底。

【参加人员】118班的全体学生。

【主要活动】

1、查资料,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2、调查访问,如春节习俗有哪些禁忌,有哪些礼节等;

3、比较分析春节习俗与地方文化有什么内在联系,不同方言区的春节习俗有哪些不同。如儋州方言区的木棠与客家方言区的南丰、兰洋,同属军话方言区的王五、长坡、中和,外来人口较集中的八一、西联农场与本土居民较集中的新州、新英,儋州市与临高县、文昌市等,这些地区之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差异和共性。

【过程描述】

一、准备阶段

1、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春节文化探寻;

2、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

3、自己动手,利用图书馆、网络、采访调查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4、春节期间有目的地亲身体验,并写出相应的体验文章。

二、实践阶段

当我讲授了教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把活动内容、目的及要求向全班学生公布后,他们反响热烈,兴致极高,因为再过半个月就是春节了。他们对春节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明确。很多人只局限于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春节联欢晚会等认识上,真正谈一谈对春节的深一些的了解又不知道怎么说。因此,这项活动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有几个同学当时就组成一个小组,希望能共同完成这项活动。

因为这项活动是在2005年1月底布置的,当时学生们要复习应对期末考试,估计有大部分学生并未把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期末考试结束后、放寒假前,我检查了活动的进展情况。少数几个学生收集的资料比较齐全,绝大部分学生只有零碎的一些资料,有少数学生无从深入。为了让个个同学在活动中都得到锻炼,我在班上让所有学生探讨分析无从深入的原因,并让大家替那些无从深入的同学想办法、找对策。资料收集比较齐全的曾兆禅、符琼雷、曾传鲁、钟维宁、梅小雁、黄珊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给大家看,并介绍了自己的做法,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这样一带,同学们自觉地在方法上交流探讨,并共享查阅的材料,当场,同学们又自觉地组合成几个小组,并合作探讨制定出各小组的活动专题:春节的由来与神话传说,各地的风俗禁忌,春节的饮食文化,春节的娱乐方式,春节的传统活动,调声的由来及组织方式,元宵节来历、春联及家居装饰品……还制定了探寻的计划书。

同学们的思路明确后,他们就深入地开展活动了,到书店、图书馆查阅曲籍,到网上下载资料,结业典礼后,在教室里发放《家庭报告册》时,我重申活动要求:投身生活,仔细观察,切身体会,丰富经历,上升认识,把实践经过和结果形成书面文字。

寒假结束后,开学第一周是总结交流时间。我先让同学们自由交流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专门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总结交流。

首先,我请同学们谈谈此次活动的体会。同学们争着上台发言,气氛非常活跃。

杨家英:春节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啊!

符琼雷:我的活动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活动过程,我不仅增长了知识,并深深的感受了亲情的温暖。

王广荣: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从小学四年级起离开父母到外求学,与亲人们的沟通不多,对所谓的亲情的感觉有些迟钝了,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一部学习机器,几乎没有人的情感。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整个寒假里,我把小村庄转了个遍。抄录春联,走家串户从大人觜里掏春节禁忌,加入哥哥姐姐们的调声队伍,大年三十和弟妹贴春联,帮妈妈准备年夜饭,半夜十二点钟跟爸爸上香……和亲人朋友们的沟通和交流,我加强了对他们的理解,从他们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这个寒假我过得很充实,收获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谢谢老师。

王春林:我不感到孤独了。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大家团结协作。

曾传鲁:语文学习原来不只在课堂中,生活中的语文更令人感兴趣。我原来信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个活动,改变了我的观念。从今往后,我要调整学习的方向,不再做书呆子。

……

然后,我让同学们拿出文章交流。一篇篇或短或长、或平实或活泼的文章,犹如一幅幅画卷,在同学们面前展现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

曾兆禅:中和大年初一亲戚们互相串门送祝福,农历十二到十四,人人到别家菜园里摘菜,叫做“偷青”,这个习俗意蕴是祝愿来年的生产获得大丰收。

余湖秒:南丰山区少数民族居住区,黎族人过年很少人穿黎族服装,只有几个老人才爱穿,我们都穿上汉族服装。大年三十晚,全村人统一点燃“开年”的鞭炮,“炮”声齐鸣,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绝。十二去拜年,如果估计天黑前到不了家,就一定在朋友家住上三天,才能回家。

吴定英:新英人的年夜饭少不了“红鱼煲”,各村轮流请舞狮队到村里热闹一番。

刘志堂:新州最热闹、年味最浓的一天不是大年三十,也不是大年初一,而是初七。这一天,亲朋好友们从四面八方齐来拜年。进得门来,先放一通鞭炮,再给小孩们派发红包。谁家门前鞭炮纸多,谁家最热闹。主人大宴宾客,客人们吃流水席,客人不断来,主人不断上菜,有时吃到天黑,客人才散。年青人就在街上调声。

简国全:西联农场组织开展游园活动,周边的农村受农场影响,年青人不喜欢调声,只喜欢旅游、逛商店、喝茶聊天、唱卡拉OK。

也有同学的文章评议春节期间的不良现象,如李必腾不满于个别年轻人设赌局骗钱的做法,提出了几条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的措施;陈萍萍对奶奶辈的老人们的陈规陋习进行调侃、嘲讽,魏冬琴把春节传统习俗与外国人过圣诞节的做法作对比,提出一个“中西合璧” 的过年法,看法虽然幼稚,却不乏创意。

……

听了同学们的体会,看着他们的文章,我也感受到一种成功与快乐。我切实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挖掘生活资源,善于捕捉学习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那种效果和人文影响是超出你的想象的。

【总结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这次的“春节文化探寻”语文综合活动,把读、写、听、说活动整合在一起,给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构建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相沟通的桥梁,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

2、活动突出了综合性。同学们把课文学习、课外阅读、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观察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综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整合起来,学会了在各个领域学语文、用语文,学生在运用中又促进了语文的学习。

3、活动突出了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次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团结和协作。

这次活动也有不足之处。

1活动内容要不够细化,致使一些学生的文章流于肤浅。

2、不能及时指导解决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但毕竟这是在实施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既然是第一次,就难免有不足和缺陷。我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经验的积累,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会比这次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