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柳暗花明的常态课
发布时间:2006-03-21      阅读:4419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语文  
    元月三日,是高二年级补双周周六的课,我的课是整个上午四节。7点45分,离上课还有5分钟,我到班上时,班里的学生寥寥无几,到了上课时间,也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学生,而且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有的扒在桌子上,有几位同学课桌上放着豆奶,显然还没吃早餐,有的显出很疲惫的样子。凭经验,学生这样的状况,老师如果不采取措施,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本节刻的内容为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内容较抽象、枯燥。学生很容易打瞌睡,特别是这种情况。我想应该让学生从疲惫的状态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于是我临时调整一下教学思路,把本节末的“科学视野”中有关表面活性剂的内容,设计成课前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课了,我和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问他们:自己的衣服是自己洗还是别人代劳。学生们都说:当然是自己洗了。我接着问:那大家知不知道,洗涤剂或肥皂为什么能够去污?用洗衣粉洗衣服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也许他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过其中的原因,经我这么一问,学生们的兴趣就上来了。我接着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理?学生们情趣盎然,回答:有兴趣。我说那好,大家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知道答案了。整堂课,学生们都很投入,我很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判断分子的极性,还懂得分子的极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堂课达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能用于做什么”,“能怎样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实际问题”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个教学的例子中,我得到了几点启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否则,将会产生“对牛弹琴”的后果。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问题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并产生积极的思维,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个统一体,并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被动摇,从而唤起积极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学习掌握其原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原动力,这样,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积极地进行反思。尤其是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教师驾驭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堂课下来,效果好也罢,坏也罢,不予理睬,不假思索,“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进步,专业素养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很好地驾驭和调控课堂,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起来。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