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意象》教学反思
编辑/作者:郝小锋        发布时间:2006-03-20      阅读:6107
  儋州市第一中学 >> 校本课程 >> 论文 >> 语文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地位: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正式开设,全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教学该模块中的诗歌,我通过引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来感受诗歌的美。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实现的。“意象” 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便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于是,我特意安排一节诗歌理论课。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们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对意象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体会,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从而审美情感也是肤浅的。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完整领略到诗歌的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注意对意象的分析,诗歌教学才能做到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教学中的方法性、逻辑性、文学性及创造性。

1、方法性——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古人也常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着重于方法的指导,通过授予学生鉴赏诗歌的两把钥匙引领学生初步走入意象的大门。意象以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象为载体,所以在教学中须紧扣“象”,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品味隐含的“意”,以此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先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特点联想来鉴赏意象的情感内涵。在初步认识意象的特点后再授予学生的第二把钥匙:从诗人创作的具体语境鉴赏意象的情感内涵。同一事物,由于情感的不同,诗人的经历和体验不同,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内涵。因此,学会借助于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情境来鉴赏诗歌的感情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由表入里,层层深入地把学生领入诗歌鉴赏的大门,从而激发起自己对诗歌鉴赏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逻辑性——注重从已知到未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在这节课中,从导入,到课堂提问设计,到作业布置我都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的社区背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性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开场白中,我带着对这个年龄的赞赏之情导入:“当我看见同学们一个个走入教室,看见你们洋溢的笑脸,青春绽放的身姿,我切身地感觉到青少年就是一首诗,青少年就是一幅画,青少年就是一曲歌,可更多的人却喜欢把它比喻成花季和雨季,正处于这个年龄的你们说说为什么他们把你们比作是花季和雨季?”这个导入, 从学生本身入手,易走入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共鸣,打开学生的话匣。在讲述诗歌的特征时,举出学生最熟悉的例子李白与酒,陶渊明与菊,让学生感受意象与诗人个性、气质、及情绪的关系。在教给学生第一把钥匙时也从学生熟知的梅花,到较熟悉的梧桐到较陌生的杜鹃鸟,层层推进,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在教学第二把钥匙时则从背诵月亮的诗歌入手,从已学的“明月松间照”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让学生自我领会,掌握方法,再通过雨的练习来进行迁移和巩固。在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都注重一种逻辑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的到陌生的,逐步深入,探究研讨。

3、文学性——注重诗歌的文学色彩,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

开始便以诗的语言导入,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歌,花季雨季等形象的比喻都能把学生带入到一种诗一样的年龄的特有的氛围中,然后在讲解意象的特征时,深深地融入一些具有古代文化内涵的故事,先由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等诗句引出李白与酒的故事,引学生走入李白的“酒”世界。然后再与学生一起解读“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的陶渊明与菊的不解情结,郑板桥与竹的高洁情怀,屈原与香草情结等,这样让学生在浓厚的古诗文化氛围中沉浸,不知不觉地受到诗的薰陶与感染。

在教给学生解读意象的方法中,让学生以语言接龙的方式竟背有关“月亮”的诗句,让学生让竞背中体会诗情,在竞背中感受中国的“月文化”。在总结时,也以三句诗作结:意象是一艘小船,乘坐它,你就可以驶向在水一方的诗国仙岛;意象是一把钥匙,拥有它,你就可以开启诗歌神秘的大门;意象是一副魔镜,戴上它,你就可以见到梦寐中的阿佛洛底忒。这三句诗可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余韵袅袅之感。

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时时创造诗意,处处赋予诗情,让学生在诗中陶醉,在情中熏陶。

4、创造性——注重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创意。

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要善于应变,能随机处理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本是用多媒体教学,可课才上三分之一,忽然停电了,这时我并没有慌,而是利用学生的特点自然地衔接下去:“作为花季雨季的你们魅力可真大呀,青春亮丽的你们使得电脑屏幕都黯然失色了,既然这样,就让你们自己的语言让这节课亮丽起来吧。”寥寥几句,既起着一个自然的过渡作用,又借机表扬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性还体现在作业的布置上。本节课我安排三项作业,各有其特点:第一份练习,重在选择性,让学生在众多的意象中选择自己熟悉的分析其思想感情。这份练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及互补性。第二份练习,重在迁移,让学生对两首雨的诗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诗歌鉴赏能力。第三份练习,重在探究性、创造性,要求对一意象进行深入研究,四人一组,形成课题,并写成小论文进行汇集交流。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迁移性的练习未能落实到位,一些推荐网站没能介绍给学生,在对意象的解读中,我想更应加强教学的深度及广度。


                                                         2006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