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二)】怎样听课更有效?
编辑/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2-10-10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学习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评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评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最终促进教师的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
  很多学校都有听评课的节次规定。有的学校规定,每个老师或领导,甚至后勤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多少节,学校还要检查。许多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听课,虽然教师的听课次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一些教师把听课、评课当成一种负担,往往在检查前匆匆听上几节算是交差,这样的教师都还算是“良民”,更有甚着,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集中突击,相互抄袭对方“听课笔记”“教案内容”。或凭空写上几行听课笔记应付检查,且美其名曰:用形式主义对抗官僚主义。学校检查时,可能还超额完成任务了呢。其检查结果是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就是这见怪不怪的现象,已制约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对听课本身不感兴趣以及缺乏听课技能是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提高听课的效率,必须加强对教师听课的培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听课的程度如何,将影响着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
  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时下,不少学校的听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老师们的听课行为较为“随意”,致使听课低效,甚至无效。那么,如何让听课更为有效呢?教师需要努力避免三点。
  一、听前不能毫无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听课亦然。有老师可能会问,上课需要准备,难道听课也需要准备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不少老师往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急匆匆地走进别人课堂,稀里糊涂地听,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标对该内容的描述等,听课者更是“云深不知处”了。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教材,对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难点是否突出,不甚明了,自然无法评判教学的优劣好坏,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在走进他人课堂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其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课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作用;看看教材、教参,名师的教学设计或实录;甚至设想自己来上,“某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设解决策略”,“自己教学的疑惑”等等。课前有了这样一番准备,自己在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看教者怎么做、如何解决,这样做,高明在何处,或不足在哪里,思考改进办法等等。这样的听课,是带着思想进课堂的,有备而来,自然会满载而归。
  二、听课切勿心不在焉
  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笔者总会发现这样的“风景”,教室里的听课教师千姿百态,或不时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或坐立难安,急欲下课;或交头接耳,小声谈笑;或时出时进,接打手机;或闭目养神,恹恹欲睡;更有甚者,听到中途就“撤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听课教师没有礼貌,缺失修养和不尊重上课教师的表现。如此听课,既让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浪费了时间,又会或多或少给授课教师带去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其教学。
  诚然,也许所听之课不精彩,味同嚼蜡,而这不正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细细琢磨的问题吗?此时,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症结何在,该如何解决,如果自己上又该怎么避免。
  我们检查听课记录不难发现,“记录”实际上就是一本“流水账”,全部是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板书和问题的简单堆积和罗列,或着就是一个教学过程的“记录本”,从中能反映出某些教师在听课上确实存在着不知道“听什么”的问题。听课应该侧重于“三听”:一听教学思想,二听教学艺术,三听教学“三维目标”的结合性达成度。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率,克服听课中的形式主义。
  其实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忽视了听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简单的把这项工作定为量的检查工作,没有真正的顾及听课本身给教师带来的效益性意义。鉴于此我们以后的听课听课次数的“量”的硬性规定转变到对“质”(教师听课的实际意义)的监控上;由形式上的检查转变到实质上的督促。同时,我们定期举行展示会,激发教师在听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在听课问题上由追求简单的“任务目标”向追求高层次的“功能目标”、由被动应付和“外灌”式听课向主动参与和“内化”式听课转变。
  听课记录记什么?
  一、记录精妙之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堂课四十分钟,执教者行云流水,听课者却不必面面俱到。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我们听课就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而去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妙之处,我们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比如,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教者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之巧妙处,善于诱导启发思维之经典处,学生积极动脑智慧闪现之精彩处,善于探究触类旁通之关键处,或一个巧妙的引入过度承转,一个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等等,都应重点记录。至于师生那些最寻常、最直接的活动和对话可略记。如果我们在听课时能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人家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课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记录不足之处
  白璧无瑕之玉总是少见,实践中的每一节课绝非是尽善尽美。听课教师应该有个人的看法和见解,有甄别能力,这既是自己学习探讨的需要,也是帮助他人(执教者)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因此,听课时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有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静下心来认真思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以后在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做?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以后自己在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人失败的肩膀上去获取成功。
  三、记录疑问之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别人的授课,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和询问。比如: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能否这样处理教材?还有比这更好的处理办法吗?如果执教者的这节课让我来讲应如何做?我以前怎么没这样想过呢?尤其是对于自己与执教者有不同的思考、不一样的环节设计时,更该记录。同时最好也写下自己在以前的课堂中是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课后再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别人,看不到讲课教师的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地认同讲课教师的设计,看不到执教者思路、方法的不足。“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就可以真正取长补短,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记录感悟之处
  画地为牢,怎能博采众家之长;坐井观天,乃一孔之见;孤陋寡闻,怎能启迪思进。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场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激活其思维,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但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和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当然,听课时的感悟并不能立即在听课时成文,这时我们只需要写几个关键词即可,课后可根据关键词进行相关整理。
  五、及时撰写听课反思
  听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和生长素,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财富。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听课不思考等于没有听,有时如果光看课堂上的表面现象而不去弄清教者的设计意图,一味进行“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甚而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要知道,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借其所长为我所用,见其所短为我所鉴。因此,听课后应当重视课后反思,每次听过课后都应该对听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笔者认为,听课者只有认真做好以上五点写好听课笔记,才能使听课这项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促进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和生长素。

  观摩一节课,只要认真听并深入思考,借鉴亮点,其不足引以为戒,就会获益良多,有不虚此行之感。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察视点,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对象,有效性如何;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是否凸显主体性;学习内容是否链接学生的生活,教师对素材的加工处理是否到位;评价是否做到了多元化、过程化;课堂氛围如何等,这些都值得教师去关注和思考。
  三、听后应该参与评课
  反观日常的听课活动,发现老师们有的是踩着铃声进课堂,甚至开课许久之后,姗姗来迟,而下课铃声一响,立马起身走人,听课活动似乎大功告成了,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殊不知,这样的听课流于形式,效果难尽如人意。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进而激发更多的灵感,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听课中的问题,关键是要在组织评课上下功夫。假如为了增加听课的数量而听课,听课后没有评课的话,这样的听课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学校不仅要规定听多少节课,更要在组织评课上下一番功夫,可以首先指导教师怎样评课,让授课的教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自己的课后反思,让听课的老师分析授课中明显的优点缺点,给自己带来什么感悟,让水平较高的老师进行总结。除了老师评课,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一起参加评课,效果会更好。当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课,评和被评的人都要宽容大度、真诚相待,不是为了挑毛病,也不是为了奉承几句了事,而是本着有利于大家提高的目的进行评课,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听课之后,教师不能一走了之,而应主动跟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老师一起交流观课感受,针对印象深刻的某个教学环节,与大家商榷探讨,切磋教法。这样的互相交流,对于教者与听者是“双赢”,互惠互利的。于上课教师而言,教后的交流有助于固化自身优点,改进不足。
  而对观课教师来说,交流会进一步深化观课感受,甚至碰撞出更多思考火花,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使之成为一种经验。此外,观课后要及时回忆补充,整理分析,梳理自己零碎的思考感受,使之系统化,更具条理性,结合课例,找寻授课讲师教学安排、活动、教学智慧等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剖析其优劣得失,优者借鉴之,劣者避免之,在此基础上写出观课反思,提炼出一些共性,上升到理论,与同伴分享。
  其实,结合教学实录写写观课感受,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既收获了思想,又收获了专业成长。
  听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听一节好课,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听一般的课,能发现问题,窥见自己的短处,使自己少走弯路。只有努力克服听课的弊端,带着思想,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进课堂,认真倾听,深入思考,边观摩,边琢磨,积极主动地交流观课的思考体会,并诉诸于笔端,听课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听课评课中实现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