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在谈话中进行
编辑/作者:语文组谢家胜        发布时间:2009-03-23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学习交流  
                                教学,在谈话中进行
                                    ——《氓》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主题】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构谈话式语文教学课堂。
【案例背景】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谈话式语文课堂。在“谈话式”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和探讨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问题。
《氓》是《诗经》的经典作品,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作创作的题材,然而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骈文的简奥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又往往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采用谈话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课文。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描述
(一)关于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本单元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哪个同学能替我给这个同学做个解答呢?
生: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还有文学常识;再就是得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没办法,必须得学。
师: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为了考试得分,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这是“发展”的需要。对于你们来说,“文学素养”恐怕或多或少地与你们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诗意的栖居”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积累的。我还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做到善于提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好像已经读过课文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二)关于朗读指导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生齐读)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      zǎi言”还是“zài笑        zài言”?
生: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课时刚才有一部分都成了zǎi。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准确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  cháng。
生:老师,“渐”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学名叫阴平声,有个词今天还在用“渐染”。课下查查字典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
(生读)
师:不错!
(三)关于概括内容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生: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发怒了才答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好像是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个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劳,日夜劳作,可是却受到虐待。
生: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我觉得这个女的太傻了,不应该那么痛快地就嫁给“氓”。起码儿得考验他几年,生米做成熟饭了,后悔也晚了。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
生: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师:很好。
(四)关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生: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生: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师: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
(五)关于女主人公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的问题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略同)。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师:谁来?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师:还有吗?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生:我记得你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的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就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师:还有么?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生:(齐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生:痛苦。
生:怨恨。
生:冷静
师: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谈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值得肯定。
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这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这营造了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应当是课堂的一个师生的深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比教师在那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那意兴阑珊地听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要更为深入和通透。
第三,谈话式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学生将学习化做一个自觉的理性的过程。
第四,如何解决真正的“对话式”交流和可能出现的放鸭式现象之间的矛盾还是一个摸索中的问题。改进的想法是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