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全社会的阅读
发布时间:2009-02-09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学习交流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谢群峰

人的学习水平决定着人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程度。教师的学习水平决定着教师的能力和发展程度,全体教师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内容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社会全体公民的学习水平,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社会全体公民学习内容的文明程度,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各种媒体发达的今天,阅读仍然是学习的主要方法,仍然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公民的阅读比例一定很高。现在的社会是学习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需要终身学习,大量接触信息,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依赖于一种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被看成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和民族的公民阅读情况,我翻阅有关的资料,得到这些信息。
在美国,美国人有这样一个观念:“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的工作质量的优劣,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他薪金数目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转化为一笔经济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决定人生。美国人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开发进行得最早也最富创造性。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孩子具有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的同龄孩子更强的阅读能力。美国学生具有超强阅读能力的有力例证之一是:同样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能阅读中等难度的成人报纸者在美国孩子中占78%,能阅读难度较高的文学名著者占46%,比国际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7和21个百分点。 此外,美国孩子的阅读面也比其他国家同龄孩子要宽,涵盖了《圣经》、外国古典名著和较浅显的科学理论文章等,而此类较深奥的作品,其他国家的孩子往往要再过至少2年才有能力开始系统地阅读。
在德国, 数据显示,每10个家庭中就有一家拥有自己的小图书馆。 如今在柏林,随意翻开一份报纸,你可发现柏林每天有一二十个“朗读会”。台下或数十人或上百人倾耳静听,台上捧书大声朗读的正是刚出版新书的作者。这种传统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德国“阅读革命”,当时的文学沙龙之风延续至今。作家与读者在朗朗书声中最直接地交流,一定会有别样的体验。 德国人爱读书、藏书,也缘于他们买书、借书的方便。德国有6000多家书店,2000多个书亭,平均1万人拥有一个书店或书亭。想买书,你还可在加油站、超市、百货公司看到最新畅销书、打折书和报刊。如果“只看不买”,你可随时走进一家路边书店,选一本好书,在音乐和咖啡中度过一个下午。 星罗棋布的图书馆是德国人又一个精神家园。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深入每个居民社区。德国人读书的热情,也孕育出实力雄厚的出版行业。据德国书商协会统计,在全球每10本书中,就有1本是德国出版。德国有各种出版社1.2万多家,平均每年有8万多册新书出版。每年德国图书输出金额都在10亿欧元以上。  歌德曾经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不愧是一个阅读的民族,满地书香
读书在日本更是时尚,每年10月27日至11月9日定为“读书周”,宗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养成读书的习惯。日本“读书周”始于1924年,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被迫停止,战后复盛,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早48年,比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早了71年。这与日本二战之后的迅速崛起不无关联。
    在以色列,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出自《圣经》,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求知好学的习惯。据了解,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而他们的阅读量更是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这种爱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有的以色列人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每读一句书,就让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一件甜美和快乐的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在我们国家读书情况不容乐观,我国的阅读率每年下滑。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年来,全国国民阅读率逐年下降。2005年我国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
     对于这些信息,我深深思考:怎样才能促成全社会,全民族人人读书,我想首先得从教育教育入手,从教师开始。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师,近段时间读什么课本之外的书?他说:正如很久没有上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很久没有看书了。这让我很惊诧,教师不读书不可思议。这次到上海来学习,许多学校鼓励老师读书的做法很受启发。他们是这样做的。做法一:学校出钱要求每个老师每年订若干份专业刊物,刊物由老师选定,不订者也不给刊物补助。做法二:每个寒假,每个暑假要求都写读书笔记,一年两次,每学期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一定的奖金,以资鼓励。做法三:教师每人订一本指定的书,科组活动时,每人自选一篇文章,由一个教师谈读后感,其他老师进行讨论,然后该老师将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讨论再整理形成文章;一学期下来每个科组就可以编一本读书专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保证了教师真正阅读,比学校发书给老师之后不检查阅读情况,不了了之,好得到。做法四:学校每年规定一个周为读书周,这一周学校里挂满了各种名人读书名句,学校推荐一系列要读的书,以展板的形式在校园展示,学校在这个周举行各种朗读和背书活动。做法五:开辟教师阅览室,每年订购相应的书刊武装教师阅览室,配备电子阅览,有条件的学校还在教师阅览室里配有茶水咖啡,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做法六:学校每个周举行读书讲座,时间定在周五下午,主讲人可以请校外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本校老师,本校老师主讲则可以自由报名;每学期教导室负责统一安排;听讲座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参与。开设讲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传统。现今应该普及到中学。上海市这方面也做得很好,每个周末在上海图书馆都举行讲座,市民凭票可以参加。所有的这些做法都值得推广,首先在校园里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然后推广到社会各个角落。
    生活中爱读书的人不少,书迷不少。我见到一位爱读书的年轻教师,他结婚布置新房时,把书房放到大的房间,而把卧室安排到很小的一间。这位老师说,卧室只是用来睡觉的,而书房是工作的地方,在书房的时间要比卧室的多得多,所以应该把书房布置得大些。我有几位老师,家里没有别的时尚品,到处都是书。他们常常自豪地说,我们没有留给孩子其他财富,留给他们的就是这些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古代爱读书的人也不胜枚举。连续电视剧《康熙帝国》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康熙为了惩罚姚启圣,把姚启圣关到大牢里,不打不骂,每天还给予好菜好饭,就是不给任何书本籍。姚启圣是一个不怕打不怕骂,更是不怕官的读书人,可是才关了几天就受不了,不停与狱卒讨书看,说哪怕是一本老皇历也可以。这不仅是爱读书,读书已经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姚启圣简直就是书痴。
我国古代不缺少读书人,可是读书的人太少了。如果读书仅仅是读书人的事情,不可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唤起民众,中国的改革开放要获得成功也要全社会民众参与。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人人热爱读书。
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经过长期培养的。我们要做到家长陪同孩子一同阅读,老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单位为员工创设阅读条件,特别是中国广大农村要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人人自觉阅读书籍。中国革命的成功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路子;中国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中国农村土地辽阔,中国农村人数众多,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要解决农民和农民子女的读书问题,可以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然后夺取农村的路子。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几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和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要从老师开始,这是教育赋予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使命。当全体教师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后,教育和影响学生,最后全民族,全社会人人都养成阅读的习惯,中国就不同凡响。
-----当读书不仅仅是读书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之时,我们的民族就是强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