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现象的启发
发布时间:2009-02-09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学习交流  

                          海南省儋州一中谢群峰
在学习心理学时,有这么一个案例。某学校有一个班的学生无心上学,仅有一人很刻苦,该生成绩较好,老师很重视该生。可是该生感觉自己不合群,同学们都不接受他,把他看成另类。该同学感到自己很孤单,慢慢也放弃了努力学习的劲头,最后随波逐流了。
这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就是从众心理现象。从众心理现象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心理现象的例子很多,这里讲一个故事。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众效应。最早看到从众效应故事是小学时,故事讲的是:“咕咚”一个苹果掉到水里,胆小的兔子听到响声拔腿就跑,山羊和野马看到兔子跑也跟着跑,后来连胆大的狮子、老虎也跟着跑。本来是一个苹果掉到水里,没啥大事,可是大家跟着一起跑。这就是从众。现在生活从众效应很常见。不胜枚举。
为什么人们会有从众效应呢,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从众现象有三个阶段:一是口服心不服阶段,二是习服口服阶段,三是个体以融入团队。而且容易产生从众现象的是:男人比女人容易,自卑内向的比自信外向容易,阅历深的比阅历浅的容易。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
对于从众心理要一分为二,辨证的分析。其一是,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其二是,一昧盲目的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日本的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因此,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从众心理原因对策,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前面所提示的教育管理问题。我认为,一是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一个学生,而是要关注全体;二是要站在学生的利益考虑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三是在班里找一个有领导能力、有权威的学生入手,由这个学生带动多数学生,然后带动全班,这也是利用从众于权威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