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发展论---再读赞可夫
编辑/作者:许玉山        发布时间:2009-02-09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学习交流  

    一、背景简介
    赞可夫这个名字是二十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听说的。那时我们有一门课程叫教育心理学。内容虽然不是很多,关于赞可夫却只记得“高难度”的教学原则了。在南模学习期间,总有一种感觉让我想起赞可夫。于是产生要重读赞可夫前辈的念头。
    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论的研究上。他热心于研究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并成功地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地应用到教学论的研究中来。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等,被誉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
    小资料: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
    前苏联上世纪30-40年代的教育学代表是凯洛夫(50年代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赞可夫认为,在凯洛夫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内容太浅,片面强调机械的记忆和训练,过多重复,进度太慢,结果教学不是促进学生的迅速发展,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这种传统的教学论已经不能适应科学知识大幅度增长和迅速更新的时代要求。鉴于此,赞可夫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已经不是对传统教学论进行修修补补的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来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以使教学论得到决定性进步的问题。

    二、赞可夫的教学思想
    赞可夫主要的教学思想是发展性教学理论。这个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维果茨基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可夫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教学与发展》认为,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不应当等同起来,学生只有在一般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一般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概念,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引起的“特殊发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整体性发展,即包括了智力发展,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由旧的质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状态的上升运动”。教学应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点。
    小资料: 1991年“三南”实行四组四科高考改革,即会考后,高考分为文史组(只考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理工组(只考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农医组(只考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财经组(只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分组容易,招生可难了。于是赋予高校选择科目组招生自主权。据说,北大生物系纳闷:生物都不考了,我们系到哪组招生?有人答曰:你们可以选择相近的农医组呀,只要招到有“发展”潜力的生源,中学那点生物知识应该没问题。当北大历史系选择在理工组招生时,有人纳闷了:你们历史系怎么跑到理工组招生了?答曰:理工组的生源有“发展”潜力呀,中学那点历史知识应该没问题。且不管这个对白是否属实,也不论那次改革的功与过,发展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已是教育界广泛认可的了。
    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是决定性的基本原则,其他原则都与此有内在联系。这一原则的特点在于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使这种力量有活动余地,并得到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步骤,即障碍的出现和障碍的克服(学生的努力)。只有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即只有利用学生认知的可能性,教学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面前呈现障碍并对学生构成一定挑战性时,学生学习的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才会被深度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才得以展开;同时也只有这个力量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克服障碍成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学习活动时,学生才会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反,如果教学一味迁就学生,在学生面前没有呈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学生的发展就会萎缩无力,而且惰性的习惯也会逐步养成。
    “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难度只有定位于“现有发展水平”之上,落实于“最近发展区”之中,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的安排如果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上机械记忆的道路。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难度原则的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前进的原则,因此这一原则对高难度而言是一个辅助原则,但也有其独立性。赞可夫主张从改变教学内容的重复,机械练习的反复,忽视学生认知水平的慢节奏中求得教学高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
    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对此赞可夫认为: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适宜速度的。这意味着高速度也不要使教学内容跳出最近发展区。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赞可夫在小学一年级实验教学中引进一些必要的定义和概念,要求懂得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使用代数符号等,学生由此大大地加强了对运算的深刻理解,进而能够举一反三。这说明,学生在深刻理解有关概念、法则及其之间的关联后,就能站在较高的知识层面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同时随着知识的迁移,思想得到升华,从而促进一般发展。
    这个原则是对加强理论性教学的肯定。把一些事实、现象的简单堆积作为教学内容是片面的,是不利于学生一般发展的。当然理论教学的内容或拓展内容也不应跳出最近发展区。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赞可夫指出,一般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原则和这一原则,就其掌握的对象而言有区别,前者把知识、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的对象,而这一原则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还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机制等。这个原则要求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机械练习,而是通过对知识结构的真正理解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来促进一般发展。(其实,这个原则也是对前面的高难度、高速度及理论教学的制约,因为学生无法理解的高难度、高速度及理论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学生有好、中、差三种类型。赞可夫认为: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们的一般发展水平低,而教师对待差生的传统办法就是补课,反复做机械的练习,结果差生的负担更重,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反而使他们更加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更多地 “在他们的一般发展上系统地下功夫”。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与学的思路,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启发思考,适时练习、及时反馈、矫正等。用这样一些方法,持之以恒,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是可以做到的。(其实,这个原则也是对实施高难度、高速度及理论教学的制约。为了使发展性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实施分层教学是必需的。)
    赞可夫强调,每条原则都有自己的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三、赞可夫发展性教学论在教学理论中的地位
    顾明远先生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的重建与发展》中指出,“这一时期(注: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主要是介绍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六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改革发展的经验,同时引入各种教育思想。在我国最流行的有四位学者的教育思想,即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的思想,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此外,还大量介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在现代教学论中,发展性教学(赞可夫为代表)、结构主义教学(布鲁纳为代表)和范例教学(原联邦德国学者瓦根舍因为代表)并称为现代教学三大流派,其思想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且影响着当代教学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