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
编辑/作者:许玉山 转        发布时间:2009-01-20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学习交流  
                                 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

                          沈毅  林荣凑  吴江林  崔允漷等

    一、背景与说明

    2005年3月,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这意味着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即“如何”听评课?于是,我们在崔允漷(huǒ)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我们决定以重新构建听评课的框架作为突破口。于是,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参考了大量课堂评价量表,历时半年,研制出第一个听评课框架,并命名为《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首先,我们按照课堂活动发生的要素,将课堂分解为教师、学生、学习媒介、课堂文化四部分。这样,我们建立了“教师技艺、有效学习、学习内容、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的课堂观摩框架。每个维度下设置了一些观摩指标,每个视角下再设置一些观摩点,如“教师技艺•引起并能保持注意力”设置了四个观摩点,即告诉学生学习目标;适当地保持上课的进度;监控注意力的保持情况,定时激发注意力;保持学生的责任感(提问的技巧)。框架研制出来后,生物组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我们发现,这个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为教师观摩课堂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观摩点,出现了课后评课中大家都能说的好现象。但是,如下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观摩之后,老师们的发言还是重在评价;二是我们到底需要关注哪些课堂现象,各个维度下的观摩指标罗列得不完整,为教师理解课堂带来困难;三是各个观摩点的设置不够聚焦。
    到了2006年4月,我们带着试验的喜悦与存在的问题,与崔教授的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讨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
   (1)什么是课堂观摩/观察?
   (2)课堂的四个要素如何分解和定位?
   (3)各维度下的指标如何确立,并构成相对完整的框架?
   (4)观摩/观察点怎样确定?
    崔教授从听评课的哲学、社会学、技术/工具三个层面对课堂观察进行了定位(详见《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B期),认为课堂观察应该是一种教师的日常生活,一种专业的在职学习,一种合作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对《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修订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观察维度。我们认为课堂是由课程、教师、学生、课堂文化四部分组成的,以此为基础,确立了这四个观察维度。
   (2)观察指标。分析每个维度,我们找出了其中核心的、又可观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观察指标,这样每个维度下有5个一级指标,合计20个。
   (3)观察点。课堂是极其复杂的,要将每个指标下的具体行为都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也没必要。于是,我们以举例的形式列出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3至5个二级指标,这样就有了合计83个观察点。
   (4)观察点的呈现形式。观察点的呈现不再用评语的形式,而是用问题的形式,旨在引领教师去思考而不是评价课堂。
    此外,我们对听评课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确立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观察程序,并探讨了它们的时间、程序与内容。在此基础,我们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了《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
    2006年5月,我校的课堂观察试点工作在生物和化学组全面铺开。一年多来,生物和化学组开展大型课堂观察(对外展示)5次,小型课堂观察(组内开展)20余次。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5个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的培训(理论与框架),即如何理解与利用课堂观察框架?
   (2)关于观察点的选择与观察目标的适切性,即如何选择与开发观察工具?
   (3)关于课堂观察程序三步骤的时间与内容,特别是课前会议时间与内容如何确定?
   (4)关于观察结果的解释、类推问题。
   (5)关于课堂观察的适用范围问题。
    伴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澄清,2007年9月,学校决定,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并鼓励各教研组或合作体继续深化课堂观察的探索,积累各个学科的经验。恰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宁夏银川一中的同仁有意结伴同行,共同来研讨中国式的课堂观察,且带着宝贵的经验来我校交流,这是给我们极大的鼓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实感到,需要总结自己一年多采在实践中的探索经验,并据此考虑修订《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
    2007年11月,我校课堂观察手册的主创人员与崔教授的团队再次相聚,在回顾一年多来课堂观察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问题。这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观察框架。对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进行了重新定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这样的维度表述使课堂观察更有方向感,使观察者更明白观察什么,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重新确定了四个维度的顺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
   (2)观察视角。一是以观察视角代替了一级观察指标;二是对教师教学和课程性质两个维度的观察视角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避免原来这两个维度中各观察点之间存在的一些交叉、重叠现象;三是对课堂文化的四个视角作了全新的设计;四是将学生学习维度中的“自学”视角改为“自主”视角。
   (3)观察点。一是观察点的数量由原来的83个缩减为68个,使观察的内容更加聚焦;二是逐个审视观察点,为教师理解课堂、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具体明确的支持。
   (4)观察程序。明确界定课前会议的内容,放弃磨课和教学内容的研讨部分。因此,新的课堂观察框架可以归结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二、课堂观察框架(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