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考备考中的几个认识误区——赴山东省跟班培训心得
编辑/作者:郑培生        发布时间:2006-01-10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教研动态 >> 学习交流  
    如何正确运用教育规律,科学地指导学生备考,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正确运用了教育规律,会让学生备考事半功倍,而仅凭片面的感觉指导学生备考则可能会给学生制造绊脚绳,降低备考工作效率。

    新课程在海南实施后高考备考工作就不再重要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考命题具有连续性,高考仍担负着选拔人才的功能。不容否认的是,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仍是首要的。如何正确运用教育规律,科学地指导学生备考,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正确运用了教育规律,会让学生备考事半功倍,而仅凭片面的感觉指导学生备考则可能会给学生制造绊脚绳,降低备考工作效率。结合在山东省跟班学习的体会和平时教学的经验,我谈一谈在备考工作中易出现的几个认识误区。

    一、不断地给学生加压力,在压力下学生会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出色完成备考过程。

    让学生感觉一定的压力能使学生时刻记得努力,不断向前是正确的。但我们还要注意到,高三年级的学生除了应付在校学习的压力,还要面对由于父母的高期望、个人前途未卜等等心理压力。一位高三学生在写给他的班主任的信中说到:“老师总让我们要不断的挑战自我,给自己找压力,说这样会获得前进的动力。可是在各种压力前我发现自己应付不来,只怪自己没用。”过大的压力会让学生整天焦虑之中,影响学习的注意力、记忆力。所以在给学和造成一定的压力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把压力转化成激励斗志、主动备考的动力。

    二、多做各种版本的复习资料,通过各种各样的习题弥补知识缺陷。

    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类型的习题对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培养考试心理无疑是有帮助的。但受学生的选择能力、可用的复习时间等因素限制,各种版本交错的盲目做题反而可能使一些学生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重复、低效的劳动上,出现贪多嚼不烂的现象。一般来说,出版社会有自已的备考思路用于指导教辅的编写,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保持学生思维习惯的一致性,复习时选用的材料要做到各科版本的基本统一,使学生能够抓住一个主本,打实一条主线,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为接下来的知识综合、技能强化、能力提升做好铺垫。

    三、力求一题多解,让学生对每一道题都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种解题方法。

    一题多解对于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有较大帮助的。但是在考试过程中过多的考虑解题方法的最优选择无疑会占用考生一些时间,可能导致失分。在能解出一道题的前提下,好方法与次方法有关键区别吗?许多高分考生都说:虽然考试结束后我可能会发现另一种更好的解题方法,可以节约一到两个解题步骤,但是考试时我会用第一个想到的正确方法去解题,这比在考虑选择何种好方法解题的犹疑中浪费时间要好。的确,有时笨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备考过程中,尤其是在第二阶段后的复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这种“第一方法”的意识。另外,复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多题一解”,为学生节约复习时间,以时间换知识、换能力。

    四、作业量越大越好。

    给学生留的作业过少或不留作业,就不能督促学生落实复习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但布置的作业过多,会使学生忙于完成作业,应接不暇,自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深入思考。所以在作业数量适当的前提下,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要围绕知识点,按“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要求,形成一定的梯度,既能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找出学生的知识缺陷,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又能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时间内,通过深入思考,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

    五、结课时间越早越好。

    一般来说,课程结束得越早,学生就有越多的自主时间去复习、强化已有知识,增强应考能力。但结束得过早,自主复习时间过长,学生就会停留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反复强化和巩固,没有获得新的知识反而会降低学习兴趣,成绩不能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出现“高原现象”。结课时间太晚会造成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时间过短,学生会手忙脚乱,临上考场时心底发虚,信心不足是影响学生正常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适当安排各科的结课时间是十分重要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可以早一点结课,让学生早些进入知识巩固和应用阶段;而偏向于记忆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根据记忆注重连续性的特点,应分阶段适当延迟结课时间,这样有利于复习与高考紧密衔接。

    六、第二阶段的复习尽可能提高难度,用难题把学生的能力提高一个档次。

    这一阶段既是复习的黄金期,也是学生情绪不稳定的一段时间,学生成绩容易大起大落。如果一味的增加难度,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但没有一定的难度提升,仅仅是简单的对原有知识、技能进行巩固,就不能使学生产生获得新知识的兴奋感,没有求知欲,出现“高原现象”。所以要结合高考能力要求的“上限”和“下限”两个方面来开展这一阶段的备考工作。一是适当将题目出难一些,让学生知道高考难度的上限,即高考最难的类型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建立起新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高考能力考察要求的新思考,引导学生走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总分会下降但名次不会有大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学生情绪的稳定;二是以高考难度下限为参考,适当将题目出容易些,使学生关注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关注“双基”落实情况,注意求大、求高的同时更求实,构建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要做好高三备考工作,我们不能仿效“盲人摸象”,以个人的一些片面的、粗糙的感觉、陈旧的经验作为行动指南,而应该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点滴的工作经验积累起来并加于总结、分析、提升,在高考备考工作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依据,帮助学生走好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