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责罚?还是……
编辑/作者:高二(16)班主任 陈学秀        发布时间:2011-03-08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德育管理 >> 德育活动  
暑期补课期间,我担任了高二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初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自然也不例外。为了尽快熟悉班级情况,了解班级学生的详细情况,我常利用课间时间与一些学生聊天。在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一位女同学从不参与我们的聊天阵营,当我们聊得起劲、笑语不断时,她就会转过头来,冷冷地看着我们,露出不屑、满不在乎的神情。直觉上这是个性格冷漠,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子。所以,开学伊始,这位女同学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班主任的我,迫切需要进入她的内心世界。
    为了能够亲近她,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找话题与她的同桌谈话,然后再将话题转移到她身上,希望能够逗她开心。但她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敷衍作答,任你方法用尽,她依然我行我素。正当我决定改用“新招”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她的态度非但没有转变,反而开始出现迟到、旷课等行为。一次、两次、三次,严重的甚至一、二天连续旷课。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向她询问原因。但她没有说明任何原因,只是说“老师,你不要问那么多了,我知道自己的事,从小到大,没有哪一个老师过问我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做。”“既然你知道自己的事,那为何不向老师说明原因呢?老师询问你是出于对你的关心。”但无论我好说歹说,之后她再也没开口,用沉默回应一切。从她嘴里是问不出任何东西了。无计可施之下,我决定向其家长询问,请求家长的帮助。电话打过去后,接电话的是她的哥哥,面对我所反映的问题,他的哥哥感到十分迷惑,因为根据他的反映,该同学每天都按时去上学,没有出现任何反常的举动,而现在根据我的说词,该同学很明显在撒谎,刻意欺骗了家长。最后,该同学的哥哥表示一定要将此事弄清楚。
    打电话过后的第二天,该同学一见到我就露出痛恨的表情,毋庸置疑,她已经知道我打电话给她哥哥的事,还未等我走近她,她就已闪到一旁,“你不要走,老师有话对你说”我强行将她拉住,推心置腹地和她谈了一番话“老师向你哥哥反映情况是为了你好,你不要把它当成告密,如果不是替你着想,老师何苦要如此大费周章?”“从小到大,从没有老师打电话到我家,他们对我都很放心,希望你不要破这个先例。”她冷冷丢下一句话,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次谈话不欢而散之后,我发现用“硬招”已经不起作用了,正准备改用“软招”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天晚上,我收到了该同学一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
    “请你以后不要再随便给我打电话,要打电话得先通知我,我让你打你才能打,你有什么资格管我,我承认你是我的老师了么?”短信的末尾清楚地署上该同学的名字。片刻之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懵了,大脑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想;第二反应是怀疑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紧接着第三反映是愤怒、生气,甚至快失去理智,冲动地想马上将那位同学找来,狠狠地训她一顿。就因为一个出于好心的电话,我竟然得到了学生如此的“待遇”,说出去恐怕谁都不信,更何况是出自一个女孩子之手。脑海里除了短信的内容还是短信的内容,我自认不是气度狭窄的人,但如今我真的无法释怀,短期内让我忘了这件事,我真的无法办到。当我慢慢冷静下来时,我开始思考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认认真真地理清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最后我终于想明白了,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事何止千千万,我走上讲台不过才两年,这点小事就将我的工作热情给打倒的话,我还算什么教师,更何况她只是个“半大不大”的孩子,思及此,我的心胸顿时豁然开朗。同时,我还想到了转化该同学的“良招”。
短信事件后,我像没事人似的,好象从来没有接收过那样一条短信。我依然找机会和她聊天,但又不表现出过分热情。接着我又在班上给全班同学讲了一个短信事件故事,并明确表示故事中的老师对那位同学不会怀恨。在同学们谈论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她开始流露出后悔的神情,并悄悄地低下了头。当天晚上,我又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老师,我很后悔给你发那条短信,我知道错了,今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绝不惹您生气了。”
看到短信的那一刻,我欣慰地笑了。两条不同的短信,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转化她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自此之后,该同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除了特殊情况外,不再旷课、早退。还能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种活动,人缘逐渐好了起来。
    这件事给我的感悟是很深的,可以说是班主任历程中一笔难得的财富。若是之前我冲动地责罚那位学生,恐怕结果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常言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单纯的说教易拉大师生间的距离,增加师生隔阂,凸显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反而更容易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压得越厉害,反弹也就越大,造成的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要学会换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假如我现在是一名高中生……”“假如我是一个内向、孤僻的女孩……”“假如我是……”,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许多,这些假设一旦提出,你思考的方向就会发生转变,你会替学生想得更多,你跟学生的心也就贴得更近了。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热爱、尊敬、理解学生,是班主任正确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非易事,让学生爱你那就更难。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以上述事例为例,如果我直截了当当众批评那位同学,让她下不了台,或许可以发泄心中的怨气,可这样只会导致她恨我,对于改善师生关系没有任何好处。但换了另一种缓和、可接受的方式后,教育的效果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事半功倍。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去教育学生,皆是殊途同归,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择最佳而行之。
    作为一名教师,你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恐怕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当你左右为难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不纵容学生的基础上,多一份爱心,少一份责骂,或想出更好的点子,只有这样做了,才能真正做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