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 帐
编辑/作者:高三(13)班主任 钟军裕        发布时间:2011-03-08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 >> 德育管理 >> 德育活动  
    2005年8月7日下午,时值上课之际,下了一场很大的阵雨,给闷热的天气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但也给我们的学生准时到达学校上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冒着大雨准时到达教室,但有五位同学迟到了,其中C、L两位女同学整个下午都没有来上课,同时也没有接到请假的信息,当时我感到十分震惊,作为集训班的学生竟然会出现这种情况,竟然还是女孩子旷课,真是不可思议!从2005年7月15日开始,2006届高三年级提前进入高考备课阶段以来,本班出现了一些与集训班不相符的现象,比如上课时有少数同学爱说话、上课不按时来、迟到、有事不请假等现象,意识还停留在高一、高二时的那种状态,这种意识还远远跟不上高考备考的步伐,这非常迫切需要转变这种意识才能适应高三的高考备考。
    当天晚修8:10分,我来到班上,把C、L两位女同学请到年级办公室来谈话,这两位小女孩神情很不自然地跟着我来到年级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后,我很和气地说道:“两位同学,请坐吧。”
这两位小女孩神情一愕,相视一下,两人摇摇头,没有坐下来,两人低着头,手不停地摆弄自己的衣角,神情很紧张,很不自然。
我面带着微笑,连声说道:“别紧张,来来,来坐嘛,不要怕,咱们坐下来聊聊吧,我们是朋友在聊天。”
    这两位小女孩神情更加紧张了,低着头,连连摇头,很小声地说道:“不坐……不坐……” 手不停地摆弄自己的衣角。
我依然很和气地说道:“来来,别紧张,坐下来吧,我刚刚不是说了嘛,咱们是朋友在聊天,没有别的重要的事情,只是聊天罢了。”
听了我这话后,这两位小女孩相互一视,神情有所缓和,勉强坐下来,而且两人紧紧挨在一起坐,头还是低低的。
我微笑着,问道:“看情形,你们俩是亲戚吧,要不然,你们俩人怎么那么亲密?”
这两位小女孩竟然拚命的点头,她们真的是一对姐妹花,是表姐妹关系,依然没有说话,继续保持沉默。我知道,她们由于今天下午下雨没有来上课,害怕我责骂她们,她们正等着我责骂她们呢,她们俩正达成某些攻守同盟呢,对我实行“磨菇战术”,我才不上她们的当呢,我决定采取迂回战术。
我微笑着,和声说道:“真的很巧啊,没有想到你们是亲戚!在一个班里竟然一对亲戚,真是难得啊,我真的很幸运,真给我碰上这千载难逢的好运气和好缘分,正如古人所说那样‘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对姐妹花听了我这话,互相一视,“吱”的一声,笑了起来,把头稍微抬了起来,面带羞色看着我,我知道这时她们俩人的警戒心开始在放松了,我已找到了谈话的突破口。
我笑着问道:“你们家住在哪里?离学校远不远?”其实我知道她们俩的家在那里,为了消除她们的紧张,打破僵局才有这种问法。
C很腼腆地回答道:“我家不在那大,我家在王五镇上。L的家在那大农垦北路,我住在L的家,离学校不远。”
我问道:“哦,你们哪一个是表姐,哪一个是表妹?”
C想回答时,一直沉默的L接过话题,回答道:“C年龄大,是我表姐,我年龄小,是表妹。”
我又问道:“你们经常在一起吗?”
L回答道:“是啊,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啊,包括平时学习、逛街等我们都经常在一起的。”
我笑着说道:“你们真是幸运儿,有这么特殊的经历,真是名副其实的姐妹花。同时也是一对活宝贝。”她们听了不禁笑了起来,两人也逐渐分开,不象原来那样紧紧挨在一起坐了,气氛开始轻松活跃起来。我一看,该是转入正题的时候了。
我话锋一转,问道:“你们帮我算一下,从今天到明年6月7日的高考,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
这两位小女孩神情一愕,相互一视,对我这个话题感到很惊讶,不知所措,不知道我葫芦到底卖什么药?
我笑着递给了她们两张准备好的白纸,说道:“来吧,帮助我算一算。我看看你们俩的数学好不好?”
她们俩接过白纸,拿起笔在办公桌上,神情很专注,很认真地算了起来。我坐在一旁看着她们计算,等待她们的计算结果。
大概过五分钟的时间,她们几乎同时算出了结果,异口同声说道:“老师!我算出结果了!”
我说道:“好!你们俩一个一个来报告计算的结果吧。”
L说道:“老师,我先来吧,距离明年6月7日的高考还有303天。”
C说道:“老师,我计算的结果和C是一样的,是303天。”
我说道:“很好,你们都算得不错,很正确,距离明年6月7日的高考确实还有303天。这303天是理论上天数,如果我们把一些节假日和寒假等都要扣除的话,你们算一下,还有多少天可以用的?”
大概又过五分钟的时间,她们先后报告了计算的结果。
我说道:“C,你说说看,还有多少天可以用的?”
C说道:“根据我的计算结果,我们还可以用的时间还有243天。”
我问道:“你这个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C说道:“我是这样计算的,我们这次提前上课是在8月16日结束,8月31日正式上课,也就是说这个月还有8天给我们自由支配的,肯定不能用的。另外,我按每月休息4天来算,总共9个月,但我按8个月来算,共32天,寒假按20天来算,再加上8月份的那8天,一共是60天被白白浪费了,我们只能用的也只有243天了,真可怕!”
我接说道:“这243天还不一定能够全部用上,可能还有一些事情所耽误。如果把这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我们真正能够派上场的时间,恐怕也就只有220天右左。”
C、L几乎异口同声惊呼道:“天哪!真可怕!我们可以用的那么少!不算知道,一算吓大跳!”
我微笑地接着说道:“这就叫可怕了!还有更可怕的呢,如果我们再仔细地计算到每天的具体时间利用的话,这恐怕所用的时间可能就更少了。如果你们两位,每天像今天下午一样浪费时间的话,或者每天上午迟到3—5分钟,下午迟到3—5分钟,每天共浪费6—10分钟,每周累加起来就是50分钟,一个月下来就是200分钟,如果按8个月来算的话,就是共浪费了1600分钟,按小时折算的话,就是共将近27个小时,也就是说你比别人在学习上少27个小时,这在时间上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高三这一年里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损失的代价就是你比别人慢半拍,在学习上你是永远跟不上别人的步子的。而你如果跟不上,你就会感到烦躁,很可能导致厌学,接下来可能在高考中栽跟斗,到那时你连吃后悔药的时间都没有。你们说,还有比这种情况更可怕的事吗?”
这两位小女孩的脸色不断的变化,一阵红,一阵青,一阵苍白,齐声说道:“老师,对不起,知道你今晚叫我们来谈话的目的了,我们今天下午旷课,没有能够来学校上课,我们知道错了,以前我们做错事时,老师总是严厉责骂我们,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听你给我们算了一笔时间账,我们真是后悔莫及,我们知道我们在浪费时间,我们都怕得出一身冷汗了,我们保证今后绝对不会出现像今天下午这样的事情,我们以人格来保证!”
    我一看她们神情很严肃,眼睛带着深深的悔意和歉意,我的眼角瞟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已过了9:10,我知道这一笔账算得真久、算得好,已经算到了这两位小女孩的心坎上了,说道:“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谈话就到此为止吧,希望两位以行动来证明你们的决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小缺点的。”
两位小女孩站起来告辞,说道:“老师,晚安!明天见!”
我说道:“两位,晚安!明天见!”
第二天,我分别找了迟到比较频繁的H、Y、Z等同学以类似的方法算了一笔时间账。接着,又以类似的方法在班上给全体同学算了一笔时间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几次“算账”后,全班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个别同学的迟到现象有了根本上的好转,全班进入了高考备考状态,备考意识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C、L这两位小女孩变化非常大,至今没有出现过迟到、旷课等现象,成绩不断稳步上升,每次年级统测都在30名之内。本班在学校的量化考核中,一直排在年级第一名的位置上。
    这次事件中,我始终没有责骂学生,没有简单的说教,也没有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以简单的时间利用作为切入口,心平气和地引导学生给自己“算账”,让学生领悟生活和学习的道理,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从这件“算账”事件中,我感到学生们需要的不是大声训斥,不是讲大道理,更不是纵容,学生们需要的是我们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种宽容的心态,一颗能让学生们交心的心……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1)生存需要——主要指衣、食、住、行、性这些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指人们对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需要。(3)社交需要——指人们与人交往的需要,归属一个团体的需要,对友谊、爱的需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4)尊重需要——指人们自尊的需要,受别人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人们充分地发挥人个聪明才智,取得成就,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1]
    其中,在这件“算账”事件中,比较充分体现了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的师生关系新理念,做到了“六个尊重”中“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和“六个不”中“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2]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尊重需要层次向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的转化。自我实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可以说,获得欣赏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该说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

参考文献
[1]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128页第40小问题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4版。